近日,國家發改委牽頭印發《全國社會足球場地設施建設專項行動實施方案(試行)》(以下簡稱《實施方案》),引起媒體廣泛關注,涉及“中央預算內投資定額補助”的具體規定被一些媒體突出處理。
傳統體制下,體育事業發展的三大難題──資金、場地、人才,被人戲稱為三座大山。
就拿場地來說,普遍的看法是建設欠賬太多,總量太低,人均足球場地只有0.03平方米。于是,2015年春《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》公布后,當年秋季國家發改委便啟動制定場地建設的5年規劃,提出新建足球場地6萬塊、改建1萬塊的目標。
如今,足球場地建設的進展頗有成效,主要體現在數量上。過去幾十年才有1萬多塊,最近幾年成倍增長,包括資金和用地的投入都是空前的。在成就還不大的年代,對困難的反應是壓力,覺得很難很難,現在有了成就,也有了解決問題的實力和底氣,更要想想欠缺什么。
中國足球場地有了一定規模,還要繼續建設,滿足不斷增長的開展足球運動需求。除《實施方案》中指出的11人制標準場地和5人制、7人制非標準場地外,還可以爭取多元投入,因地制宜建設適合各種實際需要和不同檔次的場地。譬如,在許多反映青少年和兒童足球的視頻中,孩子們腳下都是一片綠草如茵,包括人工草坪,讓老一輩足球從業者和愛好者羨嘆不已。但是,近鄰的日本足球最近十幾年突飛猛進,成為亞洲足球樣板。日本在塑膠場地和人工草坪的研制方面掌握先進的專業技術,可供孩子們踢球的場地卻不都是那么好,甚至保留了一些土場地。他們認為,場地如果太好,對孩子們的成長沒有好處,這跟冬天要孩子們脫掉衣服到冰天雪地中鍛煉是一個道理。
建設場地是用來踢球的,不是拿來炒的。不忘場地建設的初心,做好場地的利用和管理是必須牢記的使命。北方某地成批量地建起籠式足球場地,冬天成了冰涼的鐵杠杠,免費開放也無人問津,據說有關部門還要再建若干塊,不能不讓人質疑其初心。
更多地方的社會足球場地有償使用,一撥撥年輕白領在里面踢得開心,孩子們在外面隔著鐵絲網眼巴巴地看著。為什么不能換一換,孩子們踢球,大人在外面看,多一些固定時段免費或低價讓孩子們進去分享場地建設成果?
筆者曾走過幾處足球公園,數十塊場地連成一片,望不到頭,但遠在郊區,周邊鮮有居民住宅,如何解決去踢球的交通問題,不得其詳。為什么不能將球場建設規劃在居民小區之內,下樓就有地方可以踢個痛快?
再有,《實施方案》中主要說的是社會足球場地,而更多的場地在學校里。眼下正值暑假,是學生們踢球的好時候。但大部分學校的校門橫著鐵柵欄,大鎖把門,眼見里面的球場空在藍天陽光下,孩子們卻進不得,枉費了暑假好時光。
這些問題并非發改委一家所能統籌解決,有待社會更多部門反省自己的初心,參與其中。為已有成就和一紙“方案”鼓掌,更要為接下來完成配套拿出行動,建立相應的機制,包括場地利用、維護、管理和監督。如此,足球運動增強體質、磨練意志、團隊合作、不懼挫折等作用和價值才能得以體現。
足球強國荷蘭每萬人有足球場地兩塊,英國倫敦有4塊。中國有13億多人口,基本不可能成為世界上人均擁有足球場地最多的國家,近期的目標是每萬人擁有足球場地半塊到2/3塊。但是,我們應當探索嘗試成為利用和管理足球場地最好的國家。
國家發改委印發的《實施方案》已經邁出了第一步。
(責編:歐興榮、張帆)
來源:人民網-體育頻道